
昨天看了《东京审判》
看这个电影的理由有二:首先,这部电影的宣传语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其次,不止一个人说,这部电影拍得不错。
但结果,看完后我还是很失望。
不是说我不爱国,但是这个故事讲得太烂。真想痛骂一下这个编剧呢。
怎么说呢?苏浙的一句话可以引用一下:怎么就像我小时候写作文一样,知道想要说什么,说出来就不对劲。
的确,这部影片中最大的硬伤是将两张皮硬安在一起。法庭上的审判和肖南的所见所闻在整部影片中结合得那么生硬。
首先,全片中梅汝璈的旁白贯穿始终,因而他的视角会是观众切入视角。而肖南经历的那些事情却是另外一个视角。两个视角之间的切换和分离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另外故事讲述者还一边力图“真实展现“审判过程,一边煽情表现日本侵华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两个故事都需要用力气来讲述,但讲述的理念和方式却都不同。在一部影片中,”同时追两只兔子“,自然会两个故事都讲述不足。
其实编剧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就能够避免这个硬伤。如果是我,我会选定肖南视角。比方说。
肖南作为大公报的记者来到东京。审判之前,他就与梅汝厫有所接触并成为朋友,因而能够知道梅汝厫为座次所争这样一系列的细节。后来他偶遇旧时女友芳子,情绪复杂自不言说。而芳子的朋友北野则是典型的日本右翼分子。随着审判的推移,与肖发生冲突逐渐激烈化。
溥仪的出场,日本人的嚣张等等都以肖的视角来展现。不必详说的那些以肖的记者手稿一带而过,重要的则将镜头退到法庭,重点展现。其实这些展现的也不必过多,只要有所重点,能告诉观众审判过程中日本人是多么死不认罪,军国主义多么可怕和顽强,能让所有中国人咬牙切齿,看清日本真面目就行。
重点要展现审判进程所带来的肖南、芳子的哥哥,北野,缨子等人的情绪变化。两年的审判,这个时间维度跨越得多大呀。只要时间维度大,什么样的心里变化和行动都能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北野,从嚣张,到仇恨,到绝望的情绪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才行。
这是可行的叙事方式之一,不过并不是唯一的。编剧得要明白在故事中要表达的是什么。在这部影片中,目的并不是要”完整展现“东京审判,这只是方式。目的是要展现我们现在对这个审判的认识和思考。
这种思考可能涉及很多方面:浅显来说,有中国人只有强大才能不受欺负、军国主义对日本人民也是灾难、中国人要自尊自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苦难深重……这些都可以成为电影的灵魂主线。但是灵魂主线只能有一个。所以要有所侧重。在定下灵魂主线之后,编剧可能认为一些思考必要,但是会弱化主体的表现,会使叙事变得拖沓杂乱,那只能省略。因为90分钟的电影绝对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而,在这部影片中,日本酒鬼叫嚣我们日本不是被中国打败等等一些情节就显得融入不到整体中去。显然,这个情节所反思的东西很重要,但是不能对这个故事产生正面作用,只好忍痛割爱。
怎么轮得到我来评论这些”资深电影人“呢?只是我实在太失望了,所以不得不说上几句。从无极到东京审判,我觉得画面都很唯美,大多数演员也都还演得不错,问题就再该死的情节上。所以,希望这些大导演们能够认真反思一下。
ps:
还有,好讨厌朱孝天。讨厌死了。
战争中的中国男子应该是血气方刚的,带着硝烟味的。而朱孝天在影片中却是软骨头的形象。
且不说在和北野得争论打斗中居然一点都没出彩,就是在最后北野拿枪要杀芳子的时候,并且有一段时间将枪口放下时,他居然没有一个箭步上去抢枪,而只是傻傻站着,像个女生一样无助地拼命摇头,嘴里喃喃说”不要“。我晕死,并且鄙视死。等到人家开了枪才冲上去,早干嘛去了。
所以以后导演在选人的时候要将演员的个人气质和角色对上号。这样的人物搀合一下,能够让这部影片打折15%。
Technorati Tags: 东京审判, 影评
powered by performancing firefox